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被譽為“中國乳都”,榮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十大幸福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康養旅游城市等稱號。
呼和浩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和建城歷史。大窯文化遺址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場,戰國時期建云中郡,北魏時期建盛樂城,遼金元時期建豐州城,明代建歸化城(庫庫和屯),清代建綏遠城。1928 年為綏遠省省會,時稱歸綏,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恢復原名呼和浩特。
全市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72平方公里。現轄4區、4縣、1旗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和林格爾新區。2024年財政收入為255.1億、增長7.2%,地區生產總值4107.1億元、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0%,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22元、增長4.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40元、增長4.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6元、增長5.4%。全市常住人口363.9萬人。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五大任務和“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奮斗目標,對呼和浩特作為自治區首府應該擔負的責任作了進一步明確:從“兩個屏障”的功能定位上看,要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三個城市”;從“兩個基地”的產業定位上看,要培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現代化工、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技術“六大產業集群”;從“一個橋頭堡”的開放定位上看,要推動融入首府半小時都市圈、呼包鄂烏一小時城市圈、京津冀兩小時經濟圈、面向俄蒙歐的對外開放圈“四大經濟圈”;從“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目標定位上看,要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現代消費中心、休閑度假中心、教育醫療中心“五個中心”,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五宜城市”。立足于這四個定位,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打造“美麗青城、草原都市”亮麗風景線的奮斗目標。支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就是按照黨中央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經濟能級、文化能級、治理能級、生態能級、人口能級。
2022年,呼和浩特市如期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構建起“一主一副”、“一核兩翼”的城市空間布局。主城區由“一核兩翼”組成,“一核”為市四區構成的中心城區,規劃面積240平方公里;“兩翼”為東部白塔生態宜居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西部伊利健康谷產城融合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由南部和林格爾新區、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沙爾沁片區、新機場空港片區組成,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構建起“一橫、兩縱、四環、三樞紐”的城市立體交通布局。“一橫”:金海路高架橋東起機場快速路,西至土左旗兵州亥村經一路,全長40公里,實現城區東西快速通行。“兩縱”:巴彥淖爾路高架橋北起北三環,南至新機場高速,全長14公里,實現西部城區南北快速通行。昭烏達路高架橋北起北二環,南至金盛路,全長16公里,實現二環、三環、金盛路的快速連通。“四環”:一環全長21公里,環內面積27平方公里;二環全長46公里,環內面積127平方公里;三環全長88公里,環內面積410平方公里;四環全長100公里,環內面積618平方公里。“三樞紐”:即呼和浩特新機場、呼和浩特東站、呼和浩特站三個交通樞紐。呼和浩特新機場是4F 級綜合性國際機場、京津冀機場群的主要備降機場之一,可起降空客A380等大型飛機,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2800萬人次。新機場航站樓一體建設高鐵站、地鐵站,規劃建設呼鄂高鐵,向西南通過鄂爾多斯、西安抵達海口;規劃建設呼朔太高鐵,向東南通過朔州、太原抵達南寧,向北連接呼和浩特東站進入京銀線,未來形成新機場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呼和浩特東站交通樞紐,突出交通轉換功能,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零換乘,加強與京津冀、呼包鄂烏的連通。呼和浩特站交通樞紐,重點提高交通組織便捷性,滿足中心城區交通出行需求。構建起“兩屏、四帶”的城市生態空間布局。首府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灣兩大生態屏障,境內大青山長45公里、黃河長102.5公里。“四帶”:即大青山前坡長45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帶,東河、西河、小黑河長43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的環城水帶,大黑河長35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的郊野花帶,草原絲綢之路公園長5.5公里、面積1.9平方公里的文化軸帶。
呼和浩特市紀委監委舉報電話:(0471)12388-2 網上舉報:neimeng.12388.gov.cn 郵編:010010 接訴即辦(投訴熱線):0471-12345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被譽為“中國乳都”,榮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十大幸福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康養旅游城市等稱號。
呼和浩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和建城歷史。大窯文化遺址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場,戰國時期建云中郡,北魏時期建盛樂城,遼金元時期建豐州城,明代建歸化城(庫庫和屯),清代建綏遠城。1928 年為綏遠省省會,時稱歸綏,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恢復原名呼和浩特。
全市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72平方公里。現轄4區、4縣、1旗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和林格爾新區。2024年財政收入為255.1億、增長7.2%,地區生產總值4107.1億元、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0%,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22元、增長4.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40元、增長4.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6元、增長5.4%。全市常住人口363.9萬人。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五大任務和“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奮斗目標,對呼和浩特作為自治區首府應該擔負的責任作了進一步明確:從“兩個屏障”的功能定位上看,要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三個城市”;從“兩個基地”的產業定位上看,要培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現代化工、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技術“六大產業集群”;從“一個橋頭堡”的開放定位上看,要推動融入首府半小時都市圈、呼包鄂烏一小時城市圈、京津冀兩小時經濟圈、面向俄蒙歐的對外開放圈“四大經濟圈”;從“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目標定位上看,要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現代消費中心、休閑度假中心、教育醫療中心“五個中心”,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五宜城市”。立足于這四個定位,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打造“美麗青城、草原都市”亮麗風景線的奮斗目標。支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就是按照黨中央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經濟能級、文化能級、治理能級、生態能級、人口能級。
2022年,呼和浩特市如期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構建起“一主一副”、“一核兩翼”的城市空間布局。主城區由“一核兩翼”組成,“一核”為市四區構成的中心城區,規劃面積240平方公里;“兩翼”為東部白塔生態宜居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西部伊利健康谷產城融合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由南部和林格爾新區、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沙爾沁片區、新機場空港片區組成,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構建起“一橫、兩縱、四環、三樞紐”的城市立體交通布局。“一橫”:金海路高架橋東起機場快速路,西至土左旗兵州亥村經一路,全長40公里,實現城區東西快速通行。“兩縱”:巴彥淖爾路高架橋北起北三環,南至新機場高速,全長14公里,實現西部城區南北快速通行。昭烏達路高架橋北起北二環,南至金盛路,全長16公里,實現二環、三環、金盛路的快速連通。“四環”:一環全長21公里,環內面積27平方公里;二環全長46公里,環內面積127平方公里;三環全長88公里,環內面積410平方公里;四環全長100公里,環內面積618平方公里。“三樞紐”:即呼和浩特新機場、呼和浩特東站、呼和浩特站三個交通樞紐。呼和浩特新機場是4F 級綜合性國際機場、京津冀機場群的主要備降機場之一,可起降空客A380等大型飛機,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2800萬人次。新機場航站樓一體建設高鐵站、地鐵站,規劃建設呼鄂高鐵,向西南通過鄂爾多斯、西安抵達海口;規劃建設呼朔太高鐵,向東南通過朔州、太原抵達南寧,向北連接呼和浩特東站進入京銀線,未來形成新機場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呼和浩特東站交通樞紐,突出交通轉換功能,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零換乘,加強與京津冀、呼包鄂烏的連通。呼和浩特站交通樞紐,重點提高交通組織便捷性,滿足中心城區交通出行需求。構建起“兩屏、四帶”的城市生態空間布局。首府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灣兩大生態屏障,境內大青山長45公里、黃河長102.5公里。“四帶”:即大青山前坡長45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帶,東河、西河、小黑河長43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的環城水帶,大黑河長35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的郊野花帶,草原絲綢之路公園長5.5公里、面積1.9平方公里的文化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