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呼和浩特校園里書聲瑯瑯,實驗室中思維碰撞,操場上活力飛揚。“十四五”以來,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統錨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核心目標,以敢為人先的改革魄力、求真務實的行動擔當,推動教育事業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全國首批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等8個國家級教改實驗區(校)的榮譽加身,“宜學城市”“區域教育中心”的藍圖正加速變為實景,一幅覆蓋各級各類教育、惠及全體市民的高質量教育畫卷,正在首府大地上徐徐展開。
資源重構 書寫教育輻射新答卷
“沒想到不用回戶籍地,孩子在呼和浩特也能順利上公立小學,還能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來自烏蘭察布市的隨遷家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首府教育開放包容的溫度。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率先打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戶籍限制,近三年來累計保障10萬名隨遷子女順利就學,占全區隨遷子女總量的43%,“教育虹吸”效應持續凸顯。這種輻射力更體現在制度創新與資源補位上:土左旗哈素海學校的建成,填補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專門教育的空白;“陽光招生”“公民同招”改革的率先推行,為全區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復制的“呼市經驗”。
職業教育則高位謀劃推進,強化政策指引,出臺《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宏觀層面統籌推動首府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十四五”期間,呼和浩特累計投入職業教育專項資金超過30億元,用于教學設施改善、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關鍵領域。通過引進雙一流院校人才102人,招聘教師265人,與龍頭企業合作聘用企業導師36人,有效充實了多元化師資力量。同步實施《呼和浩特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三年行動方案》,年均培訓骨干教師1078人次,推動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向高學歷高水平方向邁進。同時,優化整合職教資源,堅持“撤”“并”共舉、提質培優的策略,深入實施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累計撤銷中職學校24所、合并10所。建設自治區級“優質中職學校”3所、優質專業12個,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職業教育整體水平提升。
基礎提質 打造教育公平新高地
“以前我家附近的小學不是很理想,現在新建的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賽罕區實驗學校就在小區對面,孩子上學近了,教學質量也有保障!”家住賽罕區的市民李女士,親身見證了呼和浩特市基礎教育的“擴容提質”。2021年以來,全市圍繞“一主一副”“一核兩翼”城鎮空間布局,投入近50億元高標準新改擴建學校104所,累計新增優質學位5萬余個,新增規模創全區近10年之最。其中,回民區光明路小學新校區、玉泉區恒昌店巷小學西校區等項目,不僅配備了智慧教室、室內體育館等現代化設施,還通過“名校+”模式納入優質教育集團管理,讓“好學校就在家門口”從愿景變為現實。
普惠性學前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樣讓家長們感觸頗深。2020年,呼和浩特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僅為34%,而如今這一數據已躍升至92%,3年間新增普惠性幼兒園112所。“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上學,幼兒園還開設了繪本閱讀、創意美術等特色課程,孩子每天都盼著去幼兒園。”家長劉先生說。
為破解“擇校熱”難題,呼和浩特市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依托京蒙教育協作,引入國內知名學校聯合開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首都師范大學呼和浩特實驗小學、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賽罕區實驗學校、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聯合駐呼高校開辦內蒙古大學附屬中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云谷學校等11所附屬學校;建成66所“四個一”工程標桿校,“名校+”教育集團達到87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60%。
此外,全市還率先實施“1+3”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開設“錢學森班”“元培科創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師資賦能 激活教育發展新引擎
“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我放棄了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選擇來呼和浩特當一名高中教師,這里不僅有良好的教學環境,更有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濃厚氛圍。”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生物教師韋西萌,是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教育人才的代表之一。
“十四五”以來,呼和浩特市秉持“教師是教育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創新引育機制,累計面向全國招聘引進優秀教育人才3947名,其中北大、清華等“雙一流”畢業生1247名,占比達31.6%。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加入,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為解決教師隊伍“編制緊、職稱難”的問題,呼和浩特市打出“組合拳”:通過返還、騰退、爭取等方式增加教師編制5158個;職稱評聘向一線教師傾斜,中小學高級崗位增加54.4%,中級崗位增加12.3%,創新設立1142個崗位“周轉池”,讓優秀青年教師“有盼頭、有奔頭”。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六中學教師王萌工作5年即通過“周轉池”制度評上中級職稱,她說:“優化的職稱評審政策,讓我們能更安心地扎根教學一線,將精力專注于學生培養。”
此外,全市教研員隊伍建設也成效顯著,高級教師比例由40%提升至65%,完成國家級、自治區級重大課題96個,真正實現了“教研走在教學前面”。
立足新起點,呼和浩特市將繼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發展為核心,持續推進“宜學城市”建設,全力打造區域教育中心,讓優質教育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呼和浩特新篇章提供更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撐。
呼和浩特市紀委監委舉報電話:(0471)12388-2 網上舉報:neimeng.12388.gov.cn 郵編:010010 接訴即辦(投訴熱線):0471-12345
收藏成功,可以進入"用戶中心"進行查看!
時值深秋,呼和浩特校園里書聲瑯瑯,實驗室中思維碰撞,操場上活力飛揚。“十四五”以來,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統錨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核心目標,以敢為人先的改革魄力、求真務實的行動擔當,推動教育事業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全國首批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等8個國家級教改實驗區(校)的榮譽加身,“宜學城市”“區域教育中心”的藍圖正加速變為實景,一幅覆蓋各級各類教育、惠及全體市民的高質量教育畫卷,正在首府大地上徐徐展開。
資源重構 書寫教育輻射新答卷
“沒想到不用回戶籍地,孩子在呼和浩特也能順利上公立小學,還能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來自烏蘭察布市的隨遷家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首府教育開放包容的溫度。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率先打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戶籍限制,近三年來累計保障10萬名隨遷子女順利就學,占全區隨遷子女總量的43%,“教育虹吸”效應持續凸顯。這種輻射力更體現在制度創新與資源補位上:土左旗哈素海學校的建成,填補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專門教育的空白;“陽光招生”“公民同招”改革的率先推行,為全區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復制的“呼市經驗”。
職業教育則高位謀劃推進,強化政策指引,出臺《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宏觀層面統籌推動首府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十四五”期間,呼和浩特累計投入職業教育專項資金超過30億元,用于教學設施改善、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關鍵領域。通過引進雙一流院校人才102人,招聘教師265人,與龍頭企業合作聘用企業導師36人,有效充實了多元化師資力量。同步實施《呼和浩特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三年行動方案》,年均培訓骨干教師1078人次,推動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向高學歷高水平方向邁進。同時,優化整合職教資源,堅持“撤”“并”共舉、提質培優的策略,深入實施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累計撤銷中職學校24所、合并10所。建設自治區級“優質中職學校”3所、優質專業12個,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職業教育整體水平提升。
基礎提質 打造教育公平新高地
“以前我家附近的小學不是很理想,現在新建的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賽罕區實驗學校就在小區對面,孩子上學近了,教學質量也有保障!”家住賽罕區的市民李女士,親身見證了呼和浩特市基礎教育的“擴容提質”。2021年以來,全市圍繞“一主一副”“一核兩翼”城鎮空間布局,投入近50億元高標準新改擴建學校104所,累計新增優質學位5萬余個,新增規模創全區近10年之最。其中,回民區光明路小學新校區、玉泉區恒昌店巷小學西校區等項目,不僅配備了智慧教室、室內體育館等現代化設施,還通過“名校+”模式納入優質教育集團管理,讓“好學校就在家門口”從愿景變為現實。
普惠性學前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樣讓家長們感觸頗深。2020年,呼和浩特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僅為34%,而如今這一數據已躍升至92%,3年間新增普惠性幼兒園112所。“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上學,幼兒園還開設了繪本閱讀、創意美術等特色課程,孩子每天都盼著去幼兒園。”家長劉先生說。
為破解“擇校熱”難題,呼和浩特市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依托京蒙教育協作,引入國內知名學校聯合開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首都師范大學呼和浩特實驗小學、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賽罕區實驗學校、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聯合駐呼高校開辦內蒙古大學附屬中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云谷學校等11所附屬學校;建成66所“四個一”工程標桿校,“名校+”教育集團達到87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60%。
此外,全市還率先實施“1+3”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開設“錢學森班”“元培科創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師資賦能 激活教育發展新引擎
“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我放棄了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選擇來呼和浩特當一名高中教師,這里不僅有良好的教學環境,更有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濃厚氛圍。”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生物教師韋西萌,是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教育人才的代表之一。
“十四五”以來,呼和浩特市秉持“教師是教育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創新引育機制,累計面向全國招聘引進優秀教育人才3947名,其中北大、清華等“雙一流”畢業生1247名,占比達31.6%。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加入,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為解決教師隊伍“編制緊、職稱難”的問題,呼和浩特市打出“組合拳”:通過返還、騰退、爭取等方式增加教師編制5158個;職稱評聘向一線教師傾斜,中小學高級崗位增加54.4%,中級崗位增加12.3%,創新設立1142個崗位“周轉池”,讓優秀青年教師“有盼頭、有奔頭”。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六中學教師王萌工作5年即通過“周轉池”制度評上中級職稱,她說:“優化的職稱評審政策,讓我們能更安心地扎根教學一線,將精力專注于學生培養。”
此外,全市教研員隊伍建設也成效顯著,高級教師比例由40%提升至65%,完成國家級、自治區級重大課題96個,真正實現了“教研走在教學前面”。
立足新起點,呼和浩特市將繼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發展為核心,持續推進“宜學城市”建設,全力打造區域教育中心,讓優質教育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呼和浩特新篇章提供更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撐。
(Mac用戶使用Command+S保存)
是否“確認”跳轉到登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