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深入實施“強首府工程”,將“人才強市”作為核心戰略,以建設“五宜”城市為目標,聚焦“六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和民生領域實際需要,迭代升級形成了以“人才強市25條”為核心的人才政策體系,實施“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丁香扎根”計劃、“青創助航”創業服務行動、“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等重大人才工程,打造“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和“青城有約”人才服務品牌,為青年人才提供從就業、住房等一站式服務保障,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的良好氛圍,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構建“全要素”產才融合體系
激活發展澎湃動能
產才融合是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也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發改委、工信等部門,面向1950家重點企業,“線上+線下”聯動開展“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全面落實支持企業穩崗、擴崗政策,通過“免申即享”的方式為18476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擴崗補助、社保補貼等資金1.3億元,并通過降低社保費率為3.75萬戶企業減免4.53億元,助力企業減負穩崗、擴容增崗;啟動“四訪四問”拓崗行動,先后征集、篩選、發布39批次3.97萬個次就業崗位,精準匹配企業用工需求;征集全市重點產業企業人才需求,發布《呼和浩特市2025年度第一批全市重點企業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需求目錄》,為人才引進提供“導航圖”。
同時,我市充分發揮“政校企”聯盟作用,增強校地聯系,搭建校企精準對接平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搶抓2025屆高校畢業生離校就業關鍵期,開展丁香扎根·就業創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29場;聯合住建、團委、文旅等多部門開展政策宣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職業生涯體驗等活動,入校提供多元化、互動式留呼就業服務,讓廣大青年人才切實了解呼和浩特先進多元的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真金白銀的引人留人政策,增強首府吸引力。
在9月4日舉行的2025年丁香扎根·就業創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暨第12場高校巡回招聘會(內蒙古師范大學站)上,即將研究生畢業的燕怡彤在多個招聘展位前投遞了簡歷。她告訴記者:“這次參加政策宣講和招聘會,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呼和浩特想要留住人才的力度和誠意。”
此外,我市充分發揮首府地區高校、職業院校、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資源優勢,征集補貼性培訓機構124家,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4家,形成布局合理、專業齊全的技能人才培訓體系。截至目前,共組織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培訓11334人。
實施“全領域”人才培育工程
拓寬成長成才通道
“呼和浩特近幾年的人才引進政策很有吸引力,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鍛煉平臺,還在招聘過程中為我們開辟了綠色通道,聘用后還會給予豐厚的安置費,方方面面都體現出對人才的重視。”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張思淵剛剛通過人才引進回到呼和浩特工作,對首府的人才政策贊不絕口。
據了解,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來呼留呼,我市從“引、育、薦”三端發力,努力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在儲備青年人才方面,首府持續開展“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活動赴外引才,自今年3月起,先后在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城市發展推介及人才引進專項招聘會,推介企事業單位崗位5000余個,共吸引1萬余名學子現場參加;推進2025年事業單位引才工作,四批次共發布計劃數2785個,并組織事業單位人才引進考試26場,參考人數7309人次。同時,大力推動就業創業工作,開展“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洽談活動441場;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扶持力度,開展創業擔保貸款業務宣傳,持續優化辦理流程。截至目前,全市共為81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168萬元,實現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在呼就業3.8萬人。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首府深入推進“技能呼和浩特”行動,2025年新增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兩家,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家、技能大師工作室5家,培訓涵蓋化學檢驗員、農產品加工、獸藥制造工、無人機裝調檢修、新能源汽車與維修等職業(工種),為青年人才筑牢“技能根基”。
在支持社會化引才薦才方面,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于今年5月被納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重點聯系產業園,逐步形成“一園三區”相互協同、同步推進的“黃金三角發展格局”,可提供人力資源外包、招聘與獵頭、員工培訓、人才測評等服務;發揮市場化引才薦才優勢,擬制《關于開展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才薦才獎勵評選工作的實施細則》,開展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進校園、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活動,助力供需精準對接。
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務保障機制
筑牢留才用才基石
優化崗位設置管理。今年3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專業技術崗位資源統籌事宜,通過實施低級崗位可借用高級崗位、中級崗位(10級)可借用初級崗位、部門之間可統籌使用副高級以上崗位3項政策,實現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的完全或部分貫通。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事業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資源,也為解決各單位引進人才聘崗難題提供了政策供給,保障人才待遇落地、落實。
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我市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的全方位人才工作數字化應用服務體系,建設全區首個人才一站式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人才分類認定、高校畢業生租購房補貼申領、中小微企業招聘等業務一網通辦。今年以來,累計為1136人發放高校畢業生租購房補貼2592.97萬元,為117人發放“六大產業集群”企業新引進博士碩士人才獎勵89.6萬元,為56家企業發放中小微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一次性獎勵59.4萬元。
落實人才禮遇優待。我市還積極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的評選。2024年,全市共有87人被認定為“英才興蒙”工程一到六類人才,并對照“英才興蒙”人才等級全部納入我市高層次人才信息庫管理,今年又新增35人;優化“青城人才碼”功能,實現“實時賦碼、掃碼認證”等服務。
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我們將持續聚焦政策惠才、平臺育才、活動引才、服務留才等關鍵環節,做好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數智化轉型、實現職稱自主評審擴面提質、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誠信檔案庫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不斷增強城市對人才的集聚力、承載力和吸引力,推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首府、建功立業。”
呼和浩特市紀委監委舉報電話:(0471)12388-2 網上舉報:neimeng.12388.gov.cn 郵編:010010 接訴即辦(投訴熱線):0471-12345
收藏成功,可以進入"用戶中心"進行查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深入實施“強首府工程”,將“人才強市”作為核心戰略,以建設“五宜”城市為目標,聚焦“六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和民生領域實際需要,迭代升級形成了以“人才強市25條”為核心的人才政策體系,實施“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丁香扎根”計劃、“青創助航”創業服務行動、“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等重大人才工程,打造“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和“青城有約”人才服務品牌,為青年人才提供從就業、住房等一站式服務保障,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的良好氛圍,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構建“全要素”產才融合體系
激活發展澎湃動能
產才融合是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也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發改委、工信等部門,面向1950家重點企業,“線上+線下”聯動開展“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全面落實支持企業穩崗、擴崗政策,通過“免申即享”的方式為18476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擴崗補助、社保補貼等資金1.3億元,并通過降低社保費率為3.75萬戶企業減免4.53億元,助力企業減負穩崗、擴容增崗;啟動“四訪四問”拓崗行動,先后征集、篩選、發布39批次3.97萬個次就業崗位,精準匹配企業用工需求;征集全市重點產業企業人才需求,發布《呼和浩特市2025年度第一批全市重點企業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需求目錄》,為人才引進提供“導航圖”。
同時,我市充分發揮“政校企”聯盟作用,增強校地聯系,搭建校企精準對接平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搶抓2025屆高校畢業生離校就業關鍵期,開展丁香扎根·就業創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29場;聯合住建、團委、文旅等多部門開展政策宣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職業生涯體驗等活動,入校提供多元化、互動式留呼就業服務,讓廣大青年人才切實了解呼和浩特先進多元的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真金白銀的引人留人政策,增強首府吸引力。
在9月4日舉行的2025年丁香扎根·就業創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暨第12場高校巡回招聘會(內蒙古師范大學站)上,即將研究生畢業的燕怡彤在多個招聘展位前投遞了簡歷。她告訴記者:“這次參加政策宣講和招聘會,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呼和浩特想要留住人才的力度和誠意。”
此外,我市充分發揮首府地區高校、職業院校、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資源優勢,征集補貼性培訓機構124家,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4家,形成布局合理、專業齊全的技能人才培訓體系。截至目前,共組織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培訓11334人。
實施“全領域”人才培育工程
拓寬成長成才通道
“呼和浩特近幾年的人才引進政策很有吸引力,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鍛煉平臺,還在招聘過程中為我們開辟了綠色通道,聘用后還會給予豐厚的安置費,方方面面都體現出對人才的重視。”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張思淵剛剛通過人才引進回到呼和浩特工作,對首府的人才政策贊不絕口。
據了解,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來呼留呼,我市從“引、育、薦”三端發力,努力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在儲備青年人才方面,首府持續開展“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活動赴外引才,自今年3月起,先后在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城市發展推介及人才引進專項招聘會,推介企事業單位崗位5000余個,共吸引1萬余名學子現場參加;推進2025年事業單位引才工作,四批次共發布計劃數2785個,并組織事業單位人才引進考試26場,參考人數7309人次。同時,大力推動就業創業工作,開展“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洽談活動441場;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扶持力度,開展創業擔保貸款業務宣傳,持續優化辦理流程。截至目前,全市共為81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168萬元,實現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在呼就業3.8萬人。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首府深入推進“技能呼和浩特”行動,2025年新增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兩家,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家、技能大師工作室5家,培訓涵蓋化學檢驗員、農產品加工、獸藥制造工、無人機裝調檢修、新能源汽車與維修等職業(工種),為青年人才筑牢“技能根基”。
在支持社會化引才薦才方面,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于今年5月被納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重點聯系產業園,逐步形成“一園三區”相互協同、同步推進的“黃金三角發展格局”,可提供人力資源外包、招聘與獵頭、員工培訓、人才測評等服務;發揮市場化引才薦才優勢,擬制《關于開展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才薦才獎勵評選工作的實施細則》,開展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進校園、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活動,助力供需精準對接。
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務保障機制
筑牢留才用才基石
優化崗位設置管理。今年3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專業技術崗位資源統籌事宜,通過實施低級崗位可借用高級崗位、中級崗位(10級)可借用初級崗位、部門之間可統籌使用副高級以上崗位3項政策,實現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的完全或部分貫通。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事業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資源,也為解決各單位引進人才聘崗難題提供了政策供給,保障人才待遇落地、落實。
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我市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的全方位人才工作數字化應用服務體系,建設全區首個人才一站式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人才分類認定、高校畢業生租購房補貼申領、中小微企業招聘等業務一網通辦。今年以來,累計為1136人發放高校畢業生租購房補貼2592.97萬元,為117人發放“六大產業集群”企業新引進博士碩士人才獎勵89.6萬元,為56家企業發放中小微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一次性獎勵59.4萬元。
落實人才禮遇優待。我市還積極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的評選。2024年,全市共有87人被認定為“英才興蒙”工程一到六類人才,并對照“英才興蒙”人才等級全部納入我市高層次人才信息庫管理,今年又新增35人;優化“青城人才碼”功能,實現“實時賦碼、掃碼認證”等服務。
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我們將持續聚焦政策惠才、平臺育才、活動引才、服務留才等關鍵環節,做好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數智化轉型、實現職稱自主評審擴面提質、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誠信檔案庫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不斷增強城市對人才的集聚力、承載力和吸引力,推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首府、建功立業。”
(Mac用戶使用Command+S保存)
是否“確認”跳轉到登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