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赤峰市將“庭院經濟”作為促進農牧民增收、盤活農村閑置資源重要抓手,創新構建“政策扶持+模式創新+服務保障”三位一體推進機制,推動“庭院經濟”從“零星散種”向“規模特色”轉型,真正實現“方寸之地”變“增收寶地”。
推動“庭院經濟”發展過程中,赤峰市通過采取“三級聯動強統籌、精準滴灌破瓶頸、創新模式促融合”等措施,繪就發展“路線圖”,打好服務“組合拳”,打造增收“新動能”,助力“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年,赤峰市投入600萬元市級庭院經濟專項資金,在環中心城區旗縣區和寧城縣打造25個庭院經濟示范村,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對5806戶示范戶給予補貼,實現示范戶每戶均增收超3300元,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赤峰市出臺《赤峰市2025年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確立“規模化、特色化、市場化”發展路徑,重點推廣“六小”經濟模式和“四型”發展路徑。各旗縣區突出差異化發展,設立分類獎補標準。通過產銷對接、技術幫扶等措施,推動275個嘎查村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形成“政府搭臺、農戶唱戲、市場運作”良性循環。同時,創新“先建后補+差異化補貼”機制,整合銜接資金、小額信貸、社會資本等1.42億元,對示范戶最高補貼2000元/戶,有效破解啟動難題。通過開設“庭院課堂”,培訓農牧民2.98萬(人)次。發放技術手冊25萬份,覆蓋種植養殖、電商運營等實用技能,組織農技人員“點對點”入戶指導,解決品種選育、病蟲防治等難題。
此外,赤峰市重點培育“‘田園+餐桌’‘園區帶動型’‘四進模式’”運營三大特色模式,積極探索庭院經濟多元發展路徑。其中,元寶山區風水溝鎮莊頭營子村利用村民閑置庭院,房前屋后建設設施冷棚種植蔬菜,并與10家企業簽訂供菜訂單,不僅解決了農戶農產品銷路不穩定問題,還能讓企業獲得新鮮、優質食材,實現供需兩端精準對接。松山區小興隆莊村大力推廣“庭院集約化蛋雞養殖”模式,通過建設標準化、現代化雞舍,實現庭院有限空間高效利用。依托當地畜牧龍頭企業,為養殖戶提供全鏈條服務支持。為解決分散養殖戶市場對接難題,村委會牽頭建立統一蛋品銷售機制,降低單個農戶銷售成本和市場風險。林西縣林西鎮常勝村發展“小養殖+冷棚蔬菜”種植,采取“進早市、進商超、進社區、進飯店”四進模式運營,預計人均增收1500元。
小庭院承載大民生,微經濟撬動大發展。自2024年以來,赤峰市累計投入專項扶持資金2.44億元,覆蓋12個旗縣區1298個嘎查村,帶動7.5萬戶農牧民參與,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戶一產業”差異化發展格局。赤峰市用“繡花功夫”盤活庭院資源,詮釋了“寸土生金”鄉村振興智慧。未來,赤峰市將持續通過采取“科技賦能、品牌培育、渠道拓展”等舉措,讓庭院經濟真正成為農牧民家門口致富產業,繪就出“小庭院大作為”鄉村振興新畫卷。